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愈发需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更多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对于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学生董可木来说,这是一个忙碌又充实的暑假。刚放假,他就前往福建漳州进行支教,并深入村镇,开展教育和经济方面的调研。“此外,我也在持续跟进导师项目组的项目,积累科创经验。还打算提前预习下学年的机器学习、概率等课程。”
董可木所在的未来技术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首个人才培养改革特区,建设任务是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变革,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探索面向未来产业的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所急需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未来技术学院2023年开始招生,董可木是学院首届未来技术班的学生。
“大一学年,除了数学课程,思政课程,编程课程和人文课程等通识基础课,学院还搭建‘能力超市’素质提升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包括国际胜任力课程,模拟学术会议,出境访学交流等,开阔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在很多大学生还在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董可木已经参加了数模比赛、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竞赛等多个竞赛,并获得了多项省级、校级的奖项,还加入建设工程学院教授钟绍鹏的大创项目组,探究大模型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我们学院实行的是交叉培养的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科的交叉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特色交叉方向。我选择的是智能建造专业,在融合中创新,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眼界。学院的导师制使得我们可以较早地与专业学者、行业专家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明晰未来选择。”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以支撑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艳卿说,基于国家需求和时代呼唤,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院的建设思路是以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基本路径,逐步形成“未来技术学院—学域未来书院—未来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高质量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构建了‘新型智能交叉学科’为核心的未来学域,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为依托,强化人工智能与机械、化工、生物、车辆、建工等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智慧赋能、科教融汇、本研贯通’,打破本科生研究生身份界限,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培养未来技术的定义者和引领者。我们2023级大一学生,多人获得国家、国际级科技竞赛奖项,受邀参加首届青年全球胜任能力发展论坛,并在分论坛作主旨报告。”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未来技术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加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学域培养体系,调整升级现有相近学科专业体系,开辟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通道,瞄准科技前沿、未来技术和关键领域,组建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集群”,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体系;实施“书院强素质、学域强交叉、学院强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两年,学校通过第十七次教育教学研讨会形成了新时代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实施学域培养、书院育人系列改革举措,实施“大师班”“创新班”“拔尖班”“未来班”等顶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转型,注重“深情怀、厚基础、宽视野、重交叉、强实践”,自主化、规模化、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