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合集!大连经济突破发展的N个可能

2022-05-22 15:41 来源 大连日报

夜经济

打开“夜晚”的N个方式

大连夜经济区域抽样调查

  在大连,夜经济正以蓬勃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丰富元素,为夜生活的打开方式提供创新范式。

  同一片星空下,却可以点染成不一样的色彩。

  当很多大连人可能还不习惯以夜经济的方式来打量这座城市时,夜经济其实早已踏歌而来,在城市的某些局部区域活色生香,多彩纷呈。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的夜经济已经达到30万亿元的规模。

  而在大连,夜经济也正以蓬勃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丰富元素,为夜生活的打开方式提供创新范式。积极而多元的变量,准备热情拥抱新的夜生活方式的潜在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正在为城市的夜晚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强劲的需求牵引下,一个更时尚、更现代、更个性化的大连之夜还会远吗?

  | 博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董升 张建 杜杨楠 |

高新区的“月光曲”

夜魅斑斓

  在许多人看来,高新区是大连市发展夜经济最具禀赋的地区,数以十万计的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白领、大量的科技企业青年才俊汇聚于此,令这里的夜晚更能够迸发出青春与活力、更能彰显时尚与个性。餐饮与夜购的火热在这里早成为日常,更多元、更具青春气质的夜文化、夜消费样态的不断创新推出,已令这里的夜晚别具风格。

  风云工坊的文艺范儿

  2021年夏天,风云工坊开启了24小时运营模式。作为高新区名声响亮的文创基地,如今,这里有了一个更为新潮的名字——宇宙来电文娱空间,这是风云工坊开发的一个新品牌,为文创基地赋予了新内涵。

  走进这里,文艺范儿与年代感兼具:核心区域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建筑,从门楼、戏台、正堂、厢房到阁楼,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空间通过长廊、影壁、空窗等布置分割开来,形成统一而多元的艺术风格,硬朗的铁皮集装箱像是骨骼,架起整个空间,阳光透过天井洒进来,被绿植“晃碎”成斑驳的光影,二楼有可容纳上百人的场地,可观看演出、可组织活动,再向上走,是充满复古风的24小时书吧……

  “我们现在已经融入了手工作坊、雕塑陶艺、剧本杀、24小时书吧、脱口秀、戏剧、餐饮等等功能区。”风云工坊运营经理王女士介绍说,工坊自2016年运营以来,不断拓展功能,从2020年开始,运营时间延迟到21时30分,2021年夏天则变为24小时运营。

集音乐与烧烤于一体的音乐串吧,是市民的时尚消费选择。

  这是风云工坊的一次主动探索。“我们所在的社区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社区,年轻人很多,但业余生活,尤其是夜生活的形态非常单一。”王女士说,“在举办脱口秀演出后,每场都可以吸引四五十人,而剧本杀每晚至少有五六十人参与,另外许多文创活动比如手工作坊、雕塑陶艺等等都很受年轻人欢迎。”在王女士看来,传统夜经济的业态相对单一,基本就是商场购物、唱歌、餐饮等,而他们希望为夜经济注入一种崭新的文化业态。

  金街、夜游、脱口秀的精彩

  庞大的青年群体无疑是高新区夜晚绝对的主角。在姜振华夫妻俩看来,高新区的夜是摊位前热气升腾的烟云,是往来如织的人潮,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夫妻俩去年从吉林老家来到高新区,在万达广场高新店的美食金街里租下一个摊位,制作烤肠等小吃。“旺季时真热闹,晚上一直到10点都客流不断,周围的餐馆都有露天餐位,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都跟着年轻起来,干起活儿来浑身是劲儿。”姜振华说,这条美食街真可谓金街,尤其是入夜之后,整晚的吆喝声、音乐声、喝酒聊天声,让人顿生大都市的繁华自豪感。

  向海边走走,又是一番别样夜景。国际雕塑公园是许多市民夜游的首选之地,远眺五彩斑斓的跨海大桥,倾听翻涌澎湃的海浪声,观看海上明月的奇景,夜跑、轮滑、散步、骑行、游玩……动中有静,静中有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夜晚。

  喧嚣之余,一种全新的文艺表演形态也在高新区的夜晚悄然兴起,为高新区的夜晚平添了一丝文化韵味。宁晨阳在高新区一家美资企业做软件测试,平日里她是一名普通“IT人”,每到周末,她则是一名活跃于剧场中的脱口秀演员。在宁晨阳看来,脱口秀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间烟火气,代表着高新区的活力文化。

  格子衫剧场的启示

  脱口秀在高新区的流行得益于一个剧场,这是由大连软件行业协会成立的一个展现IT人才艺的舞台。

  “格子衫剧场脱胎于2021中国数交会的格子衫文化节。”大连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秦健告诉记者,去年数交会期间,在市经合中心指导下,大连推出了首届格子衫节,在数交会上大放异彩。作为格子衫节的承办单位,软件行业协会当时不但举办了高端论坛,还举行了格子衫英雄汇、格子之夜、企业OpenDay、技术社区活动日、兴趣Club日、格子市集、运动嘉年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极大反响。而如何将一个一年一度的城市节日在高新区推广为一种格子衫文化,协会提出了格子衫剧场的概念,打造一个新潮、时尚的舞台。秦健说,高新区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样应该是高新文化引领区。

  “运行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年轻人需求非常旺盛。”剧场负责人谢馨瑶说,为了培养脱口秀这种新文艺形态,剧场也培养IT人成为演员,邀请专业演员组织培训、设计演出脚本,同时提供练习场、演出场等,并逐渐开拓乐队、舞蹈等演出领域。”我们希望更多演员加入俱乐部,打造IT人自己的剧场。

天津街的“嘉年华”

夜景重燃

  天津街记录着大连往日商业中心的繁华,也镌刻着多少大连人的岁月痕迹。经历多年沉寂,新天津街正在大步归来。

  去年9月18日,大连首届“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音乐啤酒嘉年华在天津街开幕。美食嘉年华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以精湛美食、小吃为主,结合传统与时代城市生活艺术、音乐、啤酒等现场氛围,为我市在夜晚创造了一场盛夏节日般的狂欢,深受大连市民与游客的好评。活动期间客流量平均每日5万多人,单日最高客流量达20多万人,累计客流量高达百万余人次。网络相关话题播放量高达30亿,讨论5000多万,引爆用户线上高度关注热议;超过百家PC、移动端优质头部媒体全方位报道,共计获得曝光30亿余次。

  嘉年华活动充分激活了周边“吃住游购娱”多种商业业态的经营活力,也让人们看到天津街作为百年老街的综合实力和繁荣新气象,成为全市发展夜间经济的成功探索。

  天津街是国家级步行街,更是传承百年的商业老街,是不少市民心中大连的城市名片。我市高度重视商业氛围营造,把商业街区打造成提升城市风貌的新亮点,聚拢人气商气烟火气的新景观。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夜间消费市场,以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等为主题,精心打造一批夜商圈、夜街区、夜市场、夜门店,充分发挥夜经济激发城市活力、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市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指出青泥洼—天津街步行街要大力发展夜间消费市场,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大力度激活消费动力,这让人们不断感受到我市重振天津街步行街的决心与魄力。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夜游天津街,又可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天津街重新成为时尚年轻人新的打卡地。

西安路的“深夜食堂”

夜宴未散

  4月21日18时,西安路成排的霓虹灯早已如约点亮城市。周浩和朋友们来到预订的南浦洞烤肉店。“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您预订的位置请直走。”进店时大约一半的餐位已满,就在周浩点餐的工夫,悄然又进来了好几桌客人。“本以为现在人不会这么多。”店长陈飞介绍说,“现在流水确实少了,放在疫情前这时候要排队,周末一天一桌要翻上10台。客人中有1/3是大学生,现在学校都严格管控出入,所以客流确实有影响。但是从这周二开始,客流明显增多了。”

  同一时间,周浩的朋友陈阳正在附近的沐小巡音乐串吧。近年来这种边听音乐边吃饭的餐饮形式在年轻人中兴起。店内随处可见的“拍照点”颇具特色。一道电动门的设计,让吃饭有了不小的仪式感。陈阳喜欢边听音乐边和朋友小酌的氛围,“这里的互动活动也有意思。”她和穿着大猩猩玩偶服饰的工作人员互动引来一阵欢呼。老板王冲如常用手机拍下视频并发到视频平台上。“我这儿是下午3点营业,晚上8点开始达到人流高峰,凌晨2点闭店。”王冲曾经做过绿化、服装等行业,如今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这个店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餐饮行业的“逆行者”。“疫情肯定有影响,但是只要不关店,客流影响还没有想象那么大。”

  “我们想喝点酒,一般选音乐餐吧,有的餐吧还有包间,能点歌唱歌。”陈阳指的是不远处的38度6音乐餐吧。晚上8点多,舞台上一支乐队正在现场表演,“酒吧+中餐厅”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在二楼的包间则是“KTV+中餐厅”。“这种形式在疫情发生前,显得小众,但是在疫情之后,这种融合恰到好处。”大连38度6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初永发十分看好这种餐饮形式。

  疫情冲击之下,夜经济的从业者们也开始更深度地打量自己的生意,并作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在疫情出现之后开了两家分店,这就是我们对未来和自己的信心。”陈飞的信心是基于对店面消费情况的数据分析。而王冲的乐观则来自于经营理念。“一条视频最高访问量过20万。”王冲通过拍摄店内视频,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网红,不少人是因为看到他的视频慕名而来。他还总结了一套生意经:疫情确实避无可避,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其中,微利,就是对冲疫情影响的最好办法。初永发则选择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追加投入,翻新装修,并要求各个岗位修炼“内功”,因为疫情终将过去,而未来也许更值得期待。

冰山慧谷的“熊洞街”

夜更多元

  今年春节期间,由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机械巨兽,在全国许多城市掀起了参观热潮。如今,由博涛文化与冰山集团联合打造的“熊洞街”主题街区,即将登陆冰山慧谷智慧综合产业园。该主题街区集科技、文化、潮流于一身,将打造大连本土的“创意文旅+”新型城市主题文商旅融合业态,涵盖游乐、特色美食、主题夜场、潮流文化艺术等四大业态。

  “这是我们的一次探索,希望为大连打造一个文化品牌。”博涛文化创始人、总经理肖迪认为,夜经济的核心是多元的城市文化和年轻的消费群体,夜经济必须植根于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之中。无论国内夜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是国外其他城市,夜经济都与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大连打造夜经济的发力点也应落脚于此。

  在肖迪看来,文化是夜经济的灵魂,大连又是一座具有想象空间的城市,是天赋异禀的海洋文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醇厚粗犷的北方文化交汇之地,完全有条件在夜经济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比如突出的科技元素,完全可以成为大连夜经济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象标签。

24小时的“追梦人”

夜色正酣

  外卖小哥黄金昕从早晨7时就开始了一天的外卖配送工作,每天工作至少10个小时,经他送达的外卖数量有近50份,可这跟过去一天送70多单的数量还是有一段差距。黄金昕是早班配送人员,晚上7时后便可以下班。“有时候订单多,也会多干一会儿,我自己看情况把握。”晚餐配送的高峰期大约在傍晚五六点钟,许多上班族选择在回家途中点外卖,到家直接吃现成的。烧烤店、奶茶饮品店、商场内的餐饮店铺大多营业时间较晚,成为了人们晚餐和宵夜外卖下单的主要选择。夜间营业的店铺影响着大众的选择,外卖订单也为商家增多一条销售渠道,“我当然希望夜晚营业的商家多一些,可选择的外卖种类也会更多,我们的订单和收入也会多起来。”

中原小吃街,特色美食云集。

  在中山区某大厦楼下的罗森便利店,小林正在对货架上的饮品进行补充。由于附近有许多商住两用的楼宇,这个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在夜晚也不乏顾客光临:下班后随手买一袋牛奶当次日早餐,半夜来店里购买急需的生活用品,买零食和鸭货回家追剧,晚课放学后买饮料和关东煮解馋,加班结束买瓶咖啡坐在店里放空自我……小林说,便利店弥补了人们在商超关门后对物资的需求,也让人们心理上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不论是进店的顾客还是路过的行人,只要看到便利店亮起的灯光,黑暗中都能感受到一丝温馨。这应该也是这个城市带给人们的希望和活力吧!”

  2019年3月,“盛文·北方新生活”大连24小时书店正式入驻大连天津街步行街商圈,营业面积近2000平方米。该书店经理赵莉莉回想开业之初,记忆犹新。“那时候日均入店人数最高能达到5000人次,平时基本维持在3000人次。”到店顾客以旅游人群、初三高三学生为主,工作居住在周边的市民也会经常光顾店内。赵莉莉说,爱上一座城大多是从爱上一家书店或一家博物馆开始。24小时营业,我们的期许就是想要吸引鼓励人们在夜晚走出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夜生活。

  (图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韬飞 摄)

02邮轮经济

锚定“邮轮”的N个航向

从“500万元+”到“千亿规模”的旅程

  到2035年,邮轮经济将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力争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邮轮城市。”

停靠大连的豪华邮轮。市文旅局供图

  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高度重视大连邮轮经济的发展。

  2015年,《全国沿海港口邮轮码头布局规划方案》明确在辽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大连港,服务东北地区,开辟东北亚航线。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批准大连在内的6个城市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邮轮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大连国际邮轮旅游市场。2022年,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两次提到大连:一是推进邮轮旅游发展,二是支持创新游艇业发展,建设一批适合大众消费的游艇示范项目。

  大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邮轮产业的发展,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邮轮经济。

  记者在正在完善的《大连邮轮经济发展规划》中看到,到2035年,邮轮经济将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力争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邮轮城市”。

  对大连来说,发展邮轮产业是加快建设“两先区”以及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大连对东北地区辐射能力的现实途径,也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建设亚太对流枢纽的重要载体。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

  始发一邮轮贡献“500万元+”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每当回忆起3年前的那个“五一”小长假,和家人第一次乘坐豪华邮轮出国游玩,李霞的心里就充满了浪漫温馨。“疫情终会散去,也许下一个‘五一’,我们还会选择在邮轮上度假。”李霞这样对记者说。曾几何时,一提到嘉年华、歌诗达等邮轮……人们眼前浮现出的就是距离普通人颇为遥远的奢华高端;而如今,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近些年在大连,像李霞这样,全家乘坐豪华邮轮出境游玩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那艘豪华邮轮上香草冰淇淋的味道一直弥漫在我的回忆中。”一个邮轮的话题,瞬间将42岁的市民李霞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她所在的小学组织到停靠在大连港的一艘豪华邮轮上参观。邮轮的名字,她记不清了,但清楚地记得,那好几层楼高的甲板、那如宫殿一般的内部装潢所带给她的震撼。从那时起,李霞便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邮轮旅行。终于,3年前的那个“五一”小长假,她的梦想成真……

  其实,大连人的“邮轮情结”,来自于大连较好的邮轮旅游基础。大连是国内最早从事邮轮服务的港口城市,早在1976年,大连港率先接待了来自日本的“珊瑚公主”号邮轮。2018年,大连港接待邮轮34艘次,出入境游客量达到8.5万人次,位列全国邮轮游客接待量第七位。2019年,大连港共接待邮轮42艘次,出入境游客量达到11万人次,创历年新高。大连首次完成“中华泰山号”和“世鹏旅居者号”双邮轮同靠工作,接待了11.45万吨级豪华邮轮“赛琳娜号”来大连港运营。

  辽宁瑞得国旅董事长关晓奕长期从事邮轮旅游业务,她介绍说,每年二三十艘国外邮轮停靠大连,这不仅是一个景观,游客下船后的各种消费对大连的零售业、服务业等都起到了拉升的作用。

  据测算,一个艘次的大连始发邮轮就可以直接为大连带来累计超过500万元的经济贡献。

  漂浮在海上

  可达千亿规模的黄金产业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市邮轮游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涛告诉记者,作为港口城市发展高端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标志,邮轮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属于可达到千亿规模的新兴产业,对城市的消费与就业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丰富城市旅游产品。邮轮旅游被誉为“移动的海上城市”。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吨位达到了22.7万吨,长362米、宽66米,共有16层甲板和2700个客舱,最多可搭载6360名游客和2100名船员。邮轮还配套有星级酒店、剧院、奢侈品商店、儿童乐园、酒吧等各种设施,能够为游客提供吃、住、购、娱为一体的精致服务。此外,游客还可以在途经停靠的港口城市观光、购物或游览当地的风俗特色。

  二是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强。邮轮产业既能拉动邮轮始发港口所在区域旅游消费增长,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船舶修造、金融保险、批零贸易、交通运输、餐饮购物、教育就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邮轮游客数量仅400万人次,相对国内人口基数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邮轮产业经济增量将给大连市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新增内生动力。

  三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邮轮产业贯穿第二、第三产业,作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发展邮轮产业,可有力推动大连船舶制造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增强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就业岗位。另外,邮轮码头需要具备港口管理和配套服务的人才,邮轮的补给、维修需要船舶工程技术人才,游客上岸后的吃、住、行、游、购、娱都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带动就业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

航向一

瞄准中、日、韩、俄邮轮旅游的最佳区域

  邮轮产业在欧美地区已历经100多年的发展,产业经济规模至今仍然能保持年均7%的高速增长,中国邮轮产业相比欧美地区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大连毗邻中、日、韩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相互发展邮轮旅游的最佳区域。大连发展邮轮经济具有七大主要优势:一是地理区位优越,是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东北的重要门户,有广阔的腹地客源市场;二是港城结合紧密,大连港是全国为数不多邮轮港口位于中心城区的城市,具备极佳的邮轮岸上旅游开发潜力;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四是修造船实力领先,具备发展邮轮修造、改装业务的软硬件要素;五是能源产业基础雄厚,将为壮大邮轮经济提供充足动能;六是大连市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培养优势明显;七是旅游交通业发达,为外来游客带来便捷。

       同时,大连目前也有短板。邮轮母港基础建设需加紧完善,提高接待能力,亟须加强配套服务;邮轮上游产业虽有基础,但仅停留在维修保养翻新层面,未向修建、制造领域延伸,大连目前暂无邮轮维修与建造基地;邮轮下游产业发展较慢,船员培训、港口服务、船供补给等功能尚不完全具备,对商贸、酒店、物流、建筑、地产等行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大连还要与上海等城市错位竞争。

从海上看大连,美丽而又现代的滨城显现出别样的魅力。市文旅局供图

航向二

塑造一个配套完备的邮轮生态

  邮轮经济符合当前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要求,大连要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邮轮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共赢发展。因此,目前大连正在积极推进这些工作:

  一是推进大连港码头邮轮泊位改造建设工作。近几年,辽港集团累计投资约3.2亿元对航道、码头邮轮泊位以及22库候船厅等国际邮轮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带动大连邮轮经济的发展。目前二码头西侧已经改扩建为1个15万吨级邮轮泊位,二码头东侧22.5万吨邮轮泊位改扩建工程已顺利开工建设,计划今年全部完工。

  二是推进大连港建设规划和大连港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大连港建设规划以大连国际邮轮中心为功能定位,力图打造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商务办公、酒店公寓和客运等功能的新型综合性区域。同时,积极组织推进《大连达里尼港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大连港,把港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三是围绕“开通一条特色航线、改造一座邮轮母港、建造一艘邮轮酒店、引进一艘主题邮轮、塑造一个邮轮生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市文旅局成立工作专班,持续推进与中船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交建集团3家国字号央企及其所属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先后多次组织考察邮轮港口和旅游线路,就邮轮港建设、邮轮经济等合作事宜进行洽谈,围绕发展大连邮轮产业达成合作意向。

  四是研究鼓励邮轮经济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出台《大连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8年开始对邮轮招徕及运营进行针对性补贴奖励。目前,根据我市邮轮经济主要发展任务、重点发展行动和重要工作项目,正在研究从邮轮企业落地、邮轮旅游产品拓展、邮轮配套等方面,提出关于邮轮企业(组织)注册、邮轮航线、邮轮港口经营、招徕邮轮游客等相应扶持政策。

航向三

打造东北亚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邮轮城市

  据介绍,为打造“东北亚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邮轮城市”,大连还将有一系列大动作:

  建设一个港口集群:以大连国际邮轮中心为核心,旅顺新港、大连湾港为两翼,长海、普兰店、庄河、瓦房店等沿海港口群为支撑,共同构成大连邮轮游船旅游港口集群。通过打通内外循环、多样化邮轮游船线路,塑造内循环为主、外循环强劲的邮轮游船对流枢纽港城。

  开辟四类邮轮航线:一是东北亚外循环邮轮航线,重点巩固和拓展日韩航线,积极探索北方航线(北极探索之路),中远期筹备推动东南亚及跨洋航线;二是环渤海客滚型邮轮航线,逐步探索开展现有航线的“客运+旅游”业务,适时推出环渤海旅游客滚邮轮巡回线路以及短途游产品;三是沿海邮轮内循环航线,积极争取开通大连作为始发港和目的地港的中国沿海邮轮航线,确立大连沿海内循环邮轮航线北方中心港地位;四是邮轮海上游辽宁航线,积极探索推动辽宁省滨海游轮航线,发展省内特色海岛游、海上游大连项目。

  建设一个海上旅游中心:推动大连国际邮轮中心多元化发展,建设成为“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的复合型邮轮综合体,承担大连海上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任务,形成大连滨海重要的公共休闲活动节点,承载大连海上旅游交通枢纽等功能。

  打造五个基地:一是邮轮配套建造维修基地;二是邮轮物资供应保障基地;三是邮轮旅游创新服务基地;四是邮轮金融实验基地;五是邮轮人才培育基地。

2012年2月26日,美国“钻石公主号”邮轮抵达大连港,船上游客到中山区昆明街道的百姓家做客。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吕文正 摄

  大连市邮轮旅游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马博文: 锚定航向才能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邮轮业造成重创,但疫情不改全球邮轮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大连市邮轮旅游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马博文表示,锚定航向,加快培育邮轮产业新业态、新热点,有助于大连在后疫情时代抓住机遇,实现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我市应借鉴上海、厦门、青岛等地经验,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邮轮相关产业向产业集聚区聚集,包括发展邮轮接待旅游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提升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邮轮产业重点项目优先政策、邮轮产业核心区土地开发和销售的优惠政策、国际邮轮公司进驻本地的税收、租金、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购买邮轮进行航线运营或酒店运营。

  二是增强服务能力,加快邮轮“枢纽港”建设。积极向交通运输部申请,按照综合客运枢纽投资政策给予大连邮轮码头客运站补贴投资,加快专业化邮轮泊位及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旅游交通需求建设多功能码头。构建邮轮码头与交通枢纽、旅游景区之间的“快进”集疏运体系,合理规划邮轮综合服务区,拓展邮轮购物、休闲娱乐、船员休息、邮轮维修保养、船供物流集散等服务功能。

  三是优化边检工作流程,提升口岸通关效率。2020年商务部发布《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支持大连试点推进对外国旅游团(尤其日韩)乘坐邮轮从海港口岸入境实行15天免签政策等,我市应尽快建立配套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抵港免签证制度。

  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开发邮轮经济新增长点。向国家争取支持大连参与中资方便旗邮轮公海游试点,将大连纳入国际旅游“一程多站”航线,推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邮轮旅游合作。将邮轮游与省内其他城市以及吉林、黑龙江、蒙东地区等著名旅游线路进行有效对接,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为游客设计“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度假体验,通过各著名旅游景点联名卡和邮轮优惠券等方式吸引“邮轮乘客走下来,岸下游客走上去”,形成船上船下互动融合、互促互进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五是做好宣传推广。依托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展览会,邮轮论坛等活动平台,积极推介大连邮轮旅游产品,加大对邮轮特色品牌活动的扶持力度,争取东北亚邮轮产业国际合作会议等高规格国际邮轮会议常驻大连。同时借助冬奥,赋能大连成为选择邮轮出发地的首选冰雪运动体验地,增强大连邮轮母港的附加值,与其他邮轮母港形成差异化。

03银发经济

赋能“银发”的N个需求

万亿级市场 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需求即呼声,需求即方向,需求即市场,“银发需求”里涌动着珍贵的发展机遇。

姜末 画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玮炜 张杨 |

  作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银发经济已经逐渐显现出自身巨大的潜力。近年来,银发族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化,消费内容也逐渐多样化。

  据今年3月1日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显示,按2010年的价格计算,预计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元至15.5万亿元,与全国GDP的比率将提至8.3%至10.8%;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40万亿元至69万亿元,与全国GDP的比率将提至12.2%至20.7%。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可以说,银发经济未来已来,未来可期。

  2021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新闻发布会,对银发经济进行了明确界定——面向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在今年4月14日召开的专题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对我市银发经济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聚焦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急难愁盼’,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

  大力培育和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概念的提出如同“及时雨”。“十三五”时期,我市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围绕高龄老人津贴、养老服务资金补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文件。

  目前,我市人口年龄结构趋势性变化明显,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对产业结构升级也提出更高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老龄事业和银发产业,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跳起来,扭起来,美起来。

  面对现实,我市开始积极着手研究制定发展银发经济实施方案。在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相关工作举措的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以银发经济为着力点,围绕“十个新突破”和“三年过万亿”发展目标,协调市统计局设立“养老产业增加值”指标,梳理养老托育项目清单,形成大连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实施方案,为我市打造成“东北亚银发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根本遵循。 

  2022年,我市将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充分激发产业和消费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银发经济为着力点,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GDP“三年过万亿”目标打造新的增长极。

刚性需求

提供“靠得住的拐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银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就我市目前的情况看,这块“蛋糕”还有“做大”的空间。

  市中心医院附近的一家老年用品店内,数十种医疗器械类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一些体积比较大的器材整齐地靠在两侧墙边。“说是老年用品店,其实就是以销售医疗器械为主,消费群体大部分是医院患者。”经营者说,店里经营的商品基本都是患者急用品。尿不湿、护理垫这类易耗品在老年用品市场销量较高,“散客不多,到我店里消费的大部分都是常年需要采购的回头客。”

  在老年用品市场上,保健品占据了不小的份额。一家药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不少身体健康的老人也会购买,补充维生素,提高免疫力。

  “老年人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人有这样的苦恼。某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并非是市场忽略了老年群体,从服装行业来讲,满足老年人需求,更需要生产厂家的支持。服装生产厂家专注中老年服装的较少,终端销售即使想努力带动这个市场,也会感到很吃力。比如冬春相交的季节,不少老年人还需要买毛裤和棉裤,但市场上,春装早已上市,老年人需求难满足。许多时候,选一根质量靠得住的拐杖、安全舒适地随心所“浴”、找人说说话解解闷儿等成为了“急难愁盼”……这些亟须社会性、产业化的专门机构进入,加强适老产品的设计研发,满足老年人的刚性需求。  

老年人需要高质量服务。

精神需求

“夕阳红”也有“诗和远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许多老年人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医的需求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旺盛:他们希望得到继续教育培训,渴望终身学习,充实日常生活,丰富精神世界;还有的老年人选择走出家门,奔向“诗和远方”,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夕阳红”生活。

  “活到老学到老,我要让自己在学习中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市民朱女士说,从教师岗位退休已有3年的她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

  63岁的王女士喜欢旅游,去周边景点转转,到气候宜人的地方享受惬意时光是她钟爱的生活模式。“年轻的时候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总是没时间。”她说,退休之后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旅游。旅游带给她的,不仅是圆年轻时的梦,更是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一种方式。

  我国老年人口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增加了4.98%。中低龄老年人希望继续发挥余热的意愿较强。然而,与老年人日渐强烈的精神需求相比,供给侧显得有些不给力。73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去公办的老年培训班需要排长队;去民办培训班吧,授课质量又不尽如人意……”不少老年人表示,优质的老年培训机构不多,还担心遭遇消费陷阱,“真的是太难了”。

银发模特散发时尚魅力。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国胜 摄

  大连市老龄产业联合会负责人陈玉琦认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教育氛围都是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大连应该不断拓展城市文旅功能,吸引更多外地老年人来大连旅游养老。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老龄文化产业、培训产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建立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平台搭建,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智能需求

在“快时代”里嵌入“慢选项”

  65岁的林先生最近正在和闺女闹别扭——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女儿专门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林先生除了展示各种“码”、和女儿视频连线之外,还在用着老年机,让女儿感到不悦。林先生说:“孩子教过我很多次我总记不住。想用手机看看视频,小广告怎么点也关不掉,生怕被骗钱,索性还是用回老年机了。”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产品迭代更新的当下,年轻人充分享受科技红利,而那些很难适应数字时代的老年人,眼看年轻人怀揣一部手机走遍天下,自己却无法物尽其用。“年轻人在来医院之前就在网上抢好了专家号,取号、缴费、取结果,都是对着机器‘扫一扫’很轻松,我却怎么也弄不明白。”67岁的蔡女士说,年轻人动动手指就解决的小问题,对她而言成为大问题。

老有所乐。

  我市相关市场人士认为,企业在科技升级、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习惯,研发适老的智能化产品,一方面要紧抓趋势机遇,促进传统养老与数字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品牌,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陈玉琦说:“数字鸿沟或许难以完全填平,但社会和市场必须有所行动,在‘快时代’里为银发族嵌入‘慢选项’,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银发经济的活动中去,共享智能时代红利。”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玮炜 姜莹 秦至 冉嬛 石晶 邰治)

精准精细化

友善有“医”靠

——“医康养”融动模式成为未来养老新方向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于艳新 冉嬛 石晶 姜莹 秦至 |

  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下,治疗、康养与养老很难融合联动。近年来,随着我市不断织密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夯实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的基础,我市部分涉老机构开始探索构建“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友善型老年健康综合服务模式,切实回应需求,改善和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我市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升级养老服务载体、优化养老服务功能、提高养老服务质量。2018年,我市依托国家改革试点、对标上海失能(失智)老人社区居家照护经验,将嵌入式小型托养机构服务功能与“林海模式”功能相结合,出台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为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提供短期托养、长期照护、上门服务等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实现“林海模式”全面提质升级,填补我市居家和社区专业照护服务的空白。

  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350所,总床位达4万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市政府出台21项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激活养老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养老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为“十四五”时期大连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争取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首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正式投入使用。

  打破单一病种就医模式

  一体多病、病情复杂隐匿是老年患者最大的特征,老年患者往往辗转在医院各个科室就诊。据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郑文旭介绍,开设老年病门诊后,老年人就医不用奔波折腾,一个门诊看多种疾病,打破了单一病种就医模式。此外,该院还将“触角”延伸到社会,加强与养老机构的联动,对养老院的失智老人进行义诊咨询、用药指导。

  我市目前已有85家公立综合医院(含中医)、康复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被评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到2022年底,全市80%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机构将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把服务精准送到老人身边

  不少老年人就近购买和享受“一站式”服务的呼声也很高。居家养老的吴女士多年来被风湿性关节炎、静脉曲张困扰,走路一瘸一拐,出门就医、理疗很不方便,她希望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可靠、优质的康养理疗。中山区政协委员、大连颐和堂中医门诊董事长邵泽军告诉记者,2012年年初他在一次社区调研中关注到了老年群体,并开始思考如何将康养有效资源下沉到老年人口居多的社区中,把理疗、调理、预查等工作和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为每个老人设立健康表,进行精准对接,运用智能手环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建立家庭医生体系,切实地把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目前,他正在规划构建连锁直营的模式,以轻养化、便捷化、自助式的服务适应市场需求。

  我市养老机构也迈开了“医康养”融合联动的步伐。大连海边小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甫介绍:“智慧养老模式、健康体检一体机机器人、智能床垫等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康养服务体系。”王金甫告诉记者,公司会建立集医疗、康复、养护为一体的综合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除署名外,本稿图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04足球经济

激活“足球”的N个机会

无论大小 每场比赛都是一个机会

  足球是体育产业中最大的单一项目,发展足球经济最重要的是“以赛事为核心”。

  2022年,又一个世界杯年。因为气候条件影响,2022卡塔尔世界杯的举办日期从我们习惯的夏天改到冬天,但这定然不会妨碍足球迷为之狂欢。特别是在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时期,世界需要世界杯。

  作为一场顶级足球赛事,世界杯的营收主要包括:赛事转播费,广告赞助费,门票收入,以及球队和赛事周边产品。与此同时,赛事也带动着主办地区旅游业、餐饮业、治安、建筑等行业的发展。早就有一种说法:“绿茵场上飞驰的不仅是足球,更是真金白银。”

  足球是体育产业中最大的单一项目,有数据显示,足球全球年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占体育产值比重超过40%。按照这个比重,在国务院46号文件和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均提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足球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如何让大连积极参与到2万亿元的机会中,记者采访了几位体育业内人士,他们中有官员、有足球装备生产企业负责人,也有俱乐部从业者。虽然各自身份不同,但关于发展足球经济,他们都强调了一点“以赛事为核心”。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徐媛媛 |

  足球场馆具有集群优势,需要盘活

  体育运动相关的商业价值势必要通过赛事来进行转化,这是体育产业的天然属性。体育赛事是运动项目资源与消费者连接的中间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因此大连足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赛事。

  大连拥有5座可以承接国际A级赛事的体育场,分别为大连体育中心体育场、金州体育场、普湾体育场、大连足球青训基地体育场以及将于2023年完工的大连梭鱼湾足球场,总座位数达到19.9万人。另外,我市拥有足球训练基地4座,一座国际一流的足球训练基地(大连人青训基地);两座国内一流的足球训练基地(普湾青训基地和体育中心青训基地);一座省内一流的足球训练基地(大连湾青训基地)。“大连足球场地设施具有集群优势,这在全国各城市中都是很难见到的。”市足协主管赛事的副秘书长于健说,“这些场馆必须通过举办赛事来盘活,这是当务之急。”

大连足球少年。

  尽管全国经济发展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对大连足球来说却是“危中有机”,大连也捕捉到了这个“机”。以下来自大连市足协的数据可以对此进行说明。大连近三年来提供办赛和驻训服务的直接收入,2019年约2500万元,2020年约1.2亿元(承办中超赛会制比赛),2021年约9000万元(先后承办中甲、足协杯赛会制比赛)。近日有消息显示,大连将继续承办2022年中甲联赛(赛会制),今年各大场馆的运营有了基本保障。

  “其实现在需要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后疫情时代,大连足球场馆集群的充分利用。”于健表示,大连拥有如此多的资源,可以向国际足联、亚足联、中国足协、教育部等单位申办多种类型的大型赛事,也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大连专属的赛事IP。

  办比赛,特别是大型赛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以2020年大连承办赛会制中超联赛为例,在市政府牵头协调组织下,赛事得以顺利完成。在积累如此丰富的经验之后,后疫情时代,赛事举办密度一旦提高,大连就需要一支人员相对固定的、专业的足球赛事运营团队,提高办赛效率和赛事运营毛利率水平。

2020赛季中超联赛大连赛区,超过130名记者入驻媒体指定酒店,另有20名持权转播记者入驻封闭区。

  拥有本土足球服饰品牌,需要组“团”

  足球产业的盈利模式极为广泛,产业链也较长,属典型的高附加值产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重视产业硬实力的观念为主,足球产业乃至体育产业占比重较大的是体育用品、服装鞋帽的制造和销售,直到“十三五”期间,包括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培训教育、健身休闲活动等在内的体育服务业才在整个产业链中拥有一席之地。据2021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7372亿元,体育服务业占比为51.6%,其次是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占比为44.9%。

  虽然在整个产业规模中占比下降,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仍然是体育产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大连本土足球服饰品牌就已经在国内市场中闯出了名堂。

  2011年,大连岩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岩羚(Altaic Ibex)品牌在大连创立,并于同年完成商标注册。公司创始人金海光,凭借着他和整个团队十余年为国外知名品牌运动服装做代加工的积累,开始研发生产专业户外服装,创立自主户外运动品牌。又因为金海光个人对足球的一腔热情,岩羚进一步投身足球服装生产,至今足球系列已成为岩羚品牌的主打。2016年,岩羚与大连一方足球俱乐部正式达成官方赞助关系,成为2016、2017赛季一方俱乐部各项赛事唯一指定装备赞助商。2017年岩羚陪伴大连一方足球俱乐部以中甲联赛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超。

大连岩羚庄河工厂制衣车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从岩羚公司得到的数据是,从2015年开始,岩羚每年的销售增长都呈倍数级;到2019年,岩羚已经进入全国市场足球服饰国内品牌销量前五名。岩羚足球系列全部内销,在全国55个城市有代理商,均为线上销售。目前,岩羚产品的生产销售均以精准的市场分析为依据,企业会按照全国各地区消费者的颜色款式喜好和重点尺码进行配货,使系列产品的销售增长得以快速推进。黄河以北地区为岩羚的重点销售区,因为在服装行业普遍利润相对较高的秋冬季产品上,岩羚的质量和设计普遍优于其他国内品牌,因此销量一直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

  岩羚公司测算过大连市场的体量。金海光告诉记者,大连跟足球服饰相关的消费量,每年在7000万元~8000万元。“目前足球装备市场80%的份额为国内品牌,特别是近两年,国民消费更趋理性。”金海光说,“而对大连来讲,80%基本就是我的市场份额,首先我们的运输成本就比全国各地要低,相应的售价就会低一些。买东西不就看个性价比。”

  岩羚同样也非常关注全国市场。按照46号文件,到2025年全国要达到5000万足球人口。足球装备的市场规模保守预计3000亿元。“如果我们将5年计划定位为争取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那就是30亿元。”金海光说,“作为本土企业,在进行规模投入上我们希望得到相应的配套政策。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一家运动类服装品牌,岩羚面对的是那些巨无霸企业,我们不想也不能孤军作战。”

专访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

谈“新时期足球城”蓝图

探索打造足球、文化、商业、休闲、健康为一体的经济新引擎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曲琦 |

  大连足球的历史底蕴深厚、人才密集,还有市民广泛的热爱与关注。日前,记者专访大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从大连足球的使命聊起,“足球可以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程度,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我们还要继续巩固足球人才方面优势,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足球人;足球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正在探索打造集足球、文化、商业、休闲、健康为一体的经济新引擎……”

  “十三五”末,大连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由2015年的194.33亿元增长到343.36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业增速最快。眼下,大连市紧紧抓住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新机遇,落实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优化足球产业布局,丰富足球产业类别,塑造“新时期足球城”形象——

  足球赛事方面,将以承办中超联赛、中甲联赛、2023亚洲杯足球赛等国内国际高水平足球赛事活动为契机,以大连本土足球品牌赛事活动为基础,打造以足球赛事为核心的足球产业,积极开拓足球场馆运营、足球教育培训、足球中介服务等相关服务业态。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助推城市综合发展,持续扩大城市影响。

  足球青训方面,深入实施“青少年绿茵工程”和“校园足球工程”,坚持量质齐抓,在现有三级竞赛体系基础上,增规模,上档次,多措并举,搭建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多层次、多类型足球赛事平台,以足球青训带动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持续做大足球经济,到2025年,我市足球人口突破50万。

  产业融合方面,以梭鱼湾足球场、体育中心、普湾青训基地、大连足球青训基地、金普足球公园以及大连湾足球公园为载体,建设全市足球产业孵化平台和创业基地,营造足球创新创业氛围,扶持足球类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绿色产业带和百亿规模足球场馆群,到2025年建成足球产业创新创业中心。积极推动足球产业与旅游、文化、商务服务、健康医疗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植足球产业新业态。开展大连市足球产业优秀企业培育行动,培植一批足球用品制造、足球消费品零售、足球文化创意、足球赛事运营、足球大数据、足球传媒、足球教育培训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市初步形成以足球赛事为核心,足球场馆运营、足球教育培训、足球中介服务等相关业态共同繁荣的足球产业链条,足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引爆足球经济的“元宇宙”

姜末 画

  | 张嘉树 |

  大连,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足球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19年,我在亚洲杯申办陈述会上,曾用这样一段话作为主持“70大连200国脚”活动的开场白:“在这片热土上,足球就像太阳,温暖着每一个大连人的心灵,照亮他们浪漫而又充实的生活。”

  大连有着深厚的足球底蕴和文化,足球已经深深融入了城市的血脉,大连足球所体现的“顽强拼搏、勇于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内涵特质。有着如此历史情感和文化基础,足球经济必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我看来,足球经济就是“太阳”照耀下的成长、流动与融合。这个“元宇宙”的主体无疑是球迷,至少200万球迷。他们既是创造者,也是参与者,更是消费者。激活足球经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广大球迷激动起来,活跃起来,成为足球经济的主人。

  大连足球有两个很特别的历史数字,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200多位国脚,他们为城市赢得荣誉;二是职业联赛前15年一共夺回8个冠军,他们给球迷带来欢乐。这样的现象也很容易给大连球迷一种错觉,好像除了国脚和冠军,都不足以称足球城。其实,这些并不是“大连足球城”的全部。

  足球在大连,绝不仅仅是一支或几支职业队。人民足球长盛不衰,足球文化激流涌动。我举几个我亲历或熟悉的例子:

  ——大连至少有2700多支业余球队,经常活跃在城乡900多块绿茵场地上,他们是城市生活的风景,也是足球经济的土壤。

  ——2019年开始,大连市足球球迷协会和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在万达体育新城建立大连国脚星光大道,就是打造足球经济地标的一个成功尝试。

  ——2021年元旦,在大连足球青训基地室内场创办的贺岁杯千海金足球邀请赛有几十名新老大连国脚登台亮相,直播观众达到了10万人次。

  ——最近崛起的梭鱼湾足球场又一次吸引了众多球迷的热情眼球,一个亚洲杯引爆了足球经济的崭新思维模式。

  我这样说,绝不是忽略和放弃顶级职业竞技。作为城市足球水平重要标志的大连人队冲超和夺冠都是我们球迷和城市最期望的梦想目标。但是梦想的实现不能靠金钱购买,不能靠口号堆砌,而是通过一个系统工程去逐步实现,这个工程里面,包括足球经济。走出误区,我们会踏进一片新天地;水涨船高,我们会夺取更多好成绩。

  2022的春天,是足球改革发展的春天,是足球经济激活的季节,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行动起来,播种、耕耘、收获。足球历史,足球故事,足球人物,足球梦想,都应该成为足球文创的主题、足球经济的灵魂。而足球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又可以大大地促进足球文化,提升足球成绩。用足球经济丰富足球文化,用足球文化推动足球经济,我们会形成自我振奋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足球是太阳,它总会放射出灿烂光芒。让我们每个人都激动与活跃,拥抱这个“元宇宙”。

  (作者系中国足协执委、大连市足球球迷协会会长)

  (本稿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05相关理论

  围绕大连夜经济如何破题、从哪发力,大连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是什么,其他城市有什么好的经验等等,汇聚学者和企业家、市民的智慧,共同探讨如何点亮“大连之夜”,把那些隐藏的、折叠的可能性释放出来,让城市的夜晚铺满色彩、充满温度。

--❶--

大连旅游夜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思考

  城市的夜晚,到底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夜经济的繁荣程度。点亮夜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吃喝游玩、灯火喧哗,更意在营造一个供人们放松和想象的筑梦空间。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夜经济,吸收经验、挖掘特色,让大连的夜晚亮起来、火起来。这不仅是刺激消费、提振经济之所需,对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亦有重要意义。

  夜经济如何破题、从哪发力,大连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是什么,其他城市有什么好的经验等等,我们以理论评论专刊的方式汇聚学者和企业家、市民的智慧,共同探讨如何点亮“大连之夜”,把那些隐藏的、折叠的可能性释放出来,让城市的夜晚铺满色彩、充满温度。

  | 郑岩 |

  在城市更新、经济转型、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旅游夜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复苏的新路径、消费提振的新选择。当前,大连旅游夜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供给升级、消费升级、服务升级的现实问题,市场活力、需求潜力、文化魅力、创新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和培育,推动旅游夜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打好组合拳——

  品牌点亮大连旅游夜经济形象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夜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大连市发展旅游夜经济应坚持精品发展战略,既要突出“大而全”,积极发展大众化消费和全域化休闲,又要注重“小而精”,着力打造小众化产品和精致化生活。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首先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培育主客共享的夜游模式,打造多样化夜游产品,营造多情化夜游场景,创造多元化夜游空间。加强社会各界协同配合,避免简单地将“日间旅游”延伸和复制到夜间,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衔接。“夜游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构筑旅游夜经济有效防疫的“防火墙”,构建夜游市场有序流动的“护城河”,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夜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安居乐“夜”的大连。

  二要坚持市场引导。适应夜游消费迭代化、体验化、品质化的需求特点,发挥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叠加效应和溢出效应,面向餐饮、住宿、购物、演艺、娱乐、文化、艺术、时尚、会展、体育、康养、教育等领域,拓展延伸“夜游+”和“+夜游”系列业态,研发设计露天电影、星空部落、创意市集、深夜食堂、海滨夜跑、“乡”见“村”晚、夜探森林、盗梦空间、露营地荧光趴、博物馆奇妙夜、24小时书店等项目,变夜景为美景,变夜色为亮色,变夜赏为欣赏,变夜读为悦读,变夜市为集市、变夜购为乐购,变夜游为畅游。

  三要坚持品牌引流。实施“精彩夜游工程”,在品牌上做文章,在品质上下功夫,走精品化之路,打造大连拳头性、标志性夜游产品,以场景汇聚人,以氛围感染人,以内容打动人,以体验留住人,营造灯秀、光秀、水秀的“三秀“夜景,酿造美味、品味、趣味的“三味”夜宴,创造好菜、好戏、好礼、好玩、好梦的“五好”大连。

  唱好地方戏——

  文化凝铸大连旅游夜经济灵魂

  发展旅游夜经济是一场生活方式变革与文化创新,因此,旅游夜经济项目的开发设计不能只有“灯光秀”没有“文化秀”。应力求融入社区生活、地域文脉、城市个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夜游文化内涵,增强夜游文化魅力,培育具有时尚浪漫特质的大连夜生活文化,研发符合大连城市定位和气质、凸显大连城市风格和特性的夜游产品。

  第一,深耕“海”文化,厚植“海”风情。海碰子、金石滩、棒棰岛、老虎滩、滨海路、星海公园、旅顺军港、渔人码头、老铁山灯塔、星海湾大桥、十五库老码头、大黑石荧光海、开世航海时代、圣亚海洋世界、大连话海蛎子味等,这些与海洋有关的资源要素和文化元素都可以成为大连夜游特色产品、标签和符号。因此,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旅游夜经济,挖掘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展现丰厚浓郁的海洋风情,以“海洋奇妙夜”为主题,开设海鲜文化美食街、海洋动物夜场表演,开展海洋文化艺术秀、海洋特色灯光秀,开辟“大连船奇”海上夜游航线,开发海洋馆夜宿、极地馆夜营等海洋亲密时光产品,营造“蓝蓝的夜”,编织“蓝蓝的梦”。

  第二,传承“老“字号,演绎”老“味道。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传承独特产品、技艺或服务、理念,取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商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鼓励打造老字号特色街区。秉承古为今用,坚持守正创新,发展老店经济,营造“老字号+夜游”的消费场景、生活场景和体验场景,展现大连历史风物、民俗风情与文化风韵。在青泥巷、天津街、黑石礁、西安路、山东路、甘井里东市、海昌东方水城等大连繁华街区,融入益昌凝、糯米香、群英楼、品海楼、四云楼等大连老字号美食。这些承载着大连人美好记忆和情感的老字号,以浓浓的“大连老味道”,让人流连忘返,增强夜间消费的黏性。

  第三,弘扬“国潮风“,彰显”国际范“。坚持中外融通,加强土洋结合,展洋气、秀土气、聚人气。一方面,突出十足的“中国味儿”,开发汉服夜秀、京剧夜演、唐诗夜咏、古琴夜弹、经典夜读、名家夜话、非遗夜展、太极夜舞等新物种、新项目和新场景,让夜游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平台、火起来的舞台、潮起来的展台。另一方面,彰显浓厚的“国际范儿”,通过举办赏槐会、樱花节、啤酒节、徒步大会、沙滩文化节、中日韩文化交流周、东北亚商品博览会等国际性节事活动,让夜游成为国际文化交融的纽带、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用夜游讲好大连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跨文化交流的故事,助力大连“东亚文化之都”创建。

  念好智慧经——

  科技打造大连旅游夜经济引擎

  夜游产品的研发、业态的创新、品牌的培育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加持。《2021年旅游夜经济报告》显示,夜游消费群体构成中,Z世代(1995年—2009年之间出生的人)占比约70%,成为夜游消费主力。年轻人对刺激性、科幻性、娱乐性、艺术性等元素兴趣浓厚,这就需要从文化、美学、时尚等不同维度进行突破创新,提升夜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大连旅游夜经济提供更充足的发展动能。

  一是开发沉浸式夜游产品。运用3R(VR、AR、MR)、元宇宙、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交互式、动感式夜游项目,打造参与感、沉浸式、智慧化的场景环境和体验空间,实现全方位夜游体验,让人们大饱眼福、口福、耳福。

  二是开展数字化夜游宣传。研发“云游夜大连”小程序,创建“夜游大连”公众号,搭建“一部手机游大连”信息平台,生动展示和广泛宣传大连夜游产品,提高夜游关注度,扩大夜游认知度,增强夜游意识,激发夜游兴趣,提升大连旅游夜经济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是开启融合式营销模式。开展微信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借助大咖、网红、达人等KOL(关键意见领袖)的示范效应,通过“直播快闪“的形式,线上引流,线下蓄流,变流量为留量,变网红为长红,提升大连旅游夜经济的知名度、辨识度和美誉度。

  总之,大连发展旅游夜经济是大势所趋,并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展望未来,坚持文化带动、品牌推动、科技驱动,创造最温馨、最浪漫、最美丽、最迷人的“大连之夜”,打造旅游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连范本”。

  (作者系大连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

--❷--

打造“24小时”城市

繁荣大连夜经济

  夜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程度被看作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

  夜经济不仅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消费“新蓝海”,更是繁荣市场、创造就业、提振信心以及多元化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商务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

  在我国各地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夜经济被作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投资软环境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 曾慧琴 |

  夜经济的业态类型和发展趋势

  夜经济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其核心是在场景和时间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元服务以拉动消费。按照业态丰富度和时间维度,夜经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夜间延伸型。主要包括餐饮、购物等以白天活动为主的服务行业向夜晚延伸,以美食街、夜市等业态为代表。二是夜间专项型。主要包括酒吧、KTV、俱乐部、剧院等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服务行业,主要为傍晚和深夜而打造,吸引特定人群。三是夜间综合型。以城市夜景灯光和地标性建筑为特色,结合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观光表演和生活配套等,营造舒适的消费和休闲氛围,形成夜间经济集聚区。总体来看,夜间经济集聚区是未来夜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夜间经济聚集区的设立,使得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业态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同时各行各业相互配合,呈现出1+1>n的效果,为居民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有效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夜间生活需求。

  从全球来看,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纷纷提出“24小时经济”战略,建设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潮流、接地气和高大上等不同类型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夜间经济模式。

  从国内来看,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争相挖掘夜间经济价值,积极打造地标性夜经济集聚区,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其中,上海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十条举措,任命了15位夜间区长,98位各区夜生活首席执行官,推出新天地-158坊地区、黄浦滨江外滩地区、静安寺地区、五角场大学路地区、浦东滨江富都-船厂地区等9个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范儿”“上海味”“时尚潮”的夜上海新形象。北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持续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夜京城”冬季活动措施》等繁荣夜间经济的文件,形成了以大栅栏、三里屯等为代表的夜经济地标,以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等为代表的夜经济商圈,夜经济供给体系日益丰富。

  大连夜经济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连作为东北亚知名的旅游城市,具有发展夜经济的良好基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市应以提振夜经济为突破口,发展集食、游、购、娱、体、展、演为一体的夜间消费业态,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特色、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模式,助力打造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和东北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完善夜间消费场景,打造“24小时”城市。借鉴北京王府井、上海城隍庙、南京夜泊秦淮、西安回民街等建设经验,重点将青泥洼-天津街、西安路、东港、星海湾、奥林匹克广场等地区打造成为地标性夜经济商圈,持续提升老虎滩、渔人码头、塔河湾、小平岛、傅家庄、西郊棠梨湖等特色休闲夜街区,改造提升俄罗斯风情街、锦华日本饮食文化街、高尔基路咖啡酒吧一条街、东方水城等特色文化体验夜街区。围绕地标性夜经济商圈和特色夜街区,植入购物、餐饮、演艺、影视、娱乐、运动等主题消费业态,引入网红店、新零售主题店、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建设,加快发展罗森等24小时便利店,规划建设一批24小时书店、药店,鼓励影院、酒吧、KTV等门店延长营业时间,打造“24小时”城市。

  丰富夜生活内涵,激发夜间消费潜力。积极策划“夜游滨城”“夜赏滨城”“夜娱滨城”“夜品滨城”“夜购滨城”等系列“夜大连”活动品牌,支持在夜市街区举办文艺演出、音乐节、沉浸式话剧、脱口秀等活动。充分利用各大传统节日、寒暑假,拓展赏槐会、樱花节、大樱桃节、服博会等城市节庆活动内容,策划举办购物节、美食节、啤酒节、海鲜节、餐饮嘉年华等主题活动,鼓励商家开展团购、满减、打折活动,联动电商平台、银行等发放专属优惠券。充分利用达沃斯论坛、博览会、展销会等重大活动契机,策划丰富多彩的夜间休闲活动,配套开展小型歌舞、时尚展览、夜间市集等夜间消费体验活动,充分释放夜间多样化消费需求。

  挖掘地域人文特色资源,加快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连山、海、岛等特色元素,打造“海上看大连”“海上观日出日落”“海上观喷泉”等游艇夜航项目,开发海上夜游、广场夜游、公园夜游、海洋馆夜游、极地馆夜游等项目,推出富有创意的灯光秀、烟火秀、音乐喷泉等,打造“北方滨海不夜城”。全面挖掘城市文化内核,打造高质量“文化IP”,引进高端专业团队,策划一批上档次、有规模、人气旺的演艺拳头产品,用“文化元素+地方特色”为夜间经济赋能。鼓励大连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大连美术馆、旅顺博物馆开展夜间开放试点,打造夜游展馆项目;支持各类体育场馆延长室内外场馆夜间开放时间,尝试开办夜光球场和灯光球场,丰富夜间文体消费热点。

  完善夜经济配套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严格按照夜经济场所疫情防控保障指南,进一步规范夜间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夜间经营和消费行为,做好疫情、消防、安全等各项防控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优化重点夜间街区、夜游景区附近的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加密夜间运行班次,延长公交、地铁夜间运营时间。加强夜经济品牌营销推广,推出夜生活地图,吸引消费者线下打卡,开发夜大连视频号、专题小程序等,与一批直播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大流量新媒体联合发起线上宣传,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多维度展示夜大连风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享誉度。

  (作者系大连市政府研究室副处长,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编辑|李丹

喜欢()
标签 大连经济
下一篇:众志成城——“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城志...

相关新闻